塑料是人類是社會的重要材料之一,具有密度小、易加工、高性能、多功能等優異性能,廣泛應用于國民經濟各領域。塑料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然而,隨著不規范生產、使用塑料制品和堆放塑料廢棄物等問題頻發,廢棄塑料在環境中的長期累積并帶來的不良影響也正日益擴大。
迄今為止的研究結果令人擔憂:直徑小于 5 毫米的微塑料顆粒幾乎遍布世界各地。從海洋深處到珠穆朗瑪峰頂,從家里水龍頭流出的自來水到魚類等海鮮類食物,這些無法降解的微塑料已悄無聲息地從環境進入生態系統,并通過層層食物鏈進入人類體內——而人們對塑料及其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卻依然知之甚少。
微塑料正在蔓延
盡管微塑料污染在最近10年才逐漸得到重視,但實際上,早在50年前有關微塑料的污染就已被發現。
1971年秋季,海洋生物學家Ed Carpenter首次注意到在棕色馬尾藻墊中漂浮著一些奇特的白色斑點。一番調查后,Ed Carpenter發現,那是一小塊塑料。這一發現使人震驚,因為這意味著距離大陸有550英里的大西洋中部,可能已被成千上萬的破碎塑料顆粒占領。
2004年,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的海洋生物學家Richard Thompson教授正式提出“微塑料”的概念,即長度小于5mm的任何類型的塑料碎片的統稱。自此以后,無處不在微塑料開始被科學家們不斷發現:深海中;北極雪和南極冰中;貝類、鹽罐、飲用水和啤酒中;飄在空中,又或隨著雨水飄落在高山和城市中。
對微塑料的研究,最早集中在研究個人護理用品中發現的塑料微粒、在壓模成產品之前逸出的原始塑料顆粒,以及廢棄瓶子和其他大型塑料廢棄物中慢慢釋放出的塑料碎片。而所有這些微塑料都會被沖入河流與海洋中:2015年,海洋學家估計全球水面漂浮著15萬億至51萬億個微塑料顆粒。
這些微小的碎片可能需要數十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全降解,更嚴峻的是,微塑料在自然環境中無孔不入,并不斷被動物和人類攝入。事實上,在魚類和哺乳動物體內已經發現了微塑料。近年來,更是不斷有新的研究在人體內發現了微塑料的蹤跡。
2018年10月23日,維也納醫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歐洲胃腸病學會議上宣布,在人類糞便中檢測到了微塑料的存在,微塑料進入人類胃腸道成為既定事實。一項針對北京青年人糞便中微塑料含量的調研結果也發現,微塑料普遍存在于受試者的糞便中。
2019年,澳大利亞紐卡斯爾大學通過對52項研究資料的分析,估算了全球人均塑料攝入量——全球人均每周攝入約2000顆塑料微粒,重量約為5g,相當于一張信用卡。也就是說,人們每周都會吃一張信用卡大小的塑料卡片。
2020年8月,美國化學會年會上又曝出新的發現:人的肺、肝臟、脾臟和腎臟組織樣本中均檢測到了微塑料的存在。這一發現證實,微塑料進入人體后并非僅在消化系統過往和停留,它們同樣會“滲透”到其他組織中。更加意外的是,這些被“滲透”的組織還包含了人類胎盤。
2021年1月,國際環境刊登的一項研究提供了塑料“攻占”人類胎盤的“鐵證”。研究人員分析了6名18至40歲的正常懷孕的健康婦女的胎盤,6個胎盤中有4個發現了微塑料的存在,共檢測出12個球形或不規則的微塑料碎片,尺寸介于5~10μm(與紅細胞大小類似)。
其中,5個顆粒位于與胎兒相連的胎盤部分,4個顆粒位于與母體子宮相連的部分,3個顆粒位于包圍胎兒的細胞膜內。12個碎片中,有3個被明確地鑒定為聚丙烯 (塑料瓶和瓶蓋的材料),剩余的9個被認定為涂料類材料,可能來自化妝品、指甲油、牙膏、面霜、身體乳、粘合劑的碎片等。
隨著科學界積累到更多數據。人們開始意識到,這些發現不過是問題的冰山一角。
微塑料污染危害何在?
盡管當前人們已經越來越多地意識到塑料產生的問題,但不可否認的是,相較于其他全球性的挑戰,人們在微塑料對健康的影響方面卻知之甚少。
當前,學界在微塑料對健康的不良影響方面說法各異。一種說法是,如果微塑料小到可以進入細胞或組織,那么它們可能作為外來物刺激人體——就像細長的石棉纖維會引發肺組織發炎,從而導致癌癥。
早在1998年,一項發表在Cancer Epidemiol Biomarkers Prevention上的文章就指出,研究人員在人體肺部中發現了纖維素和塑料纖維。該研究用到的肺癌標本和非腫瘤性肺組織的標本來源于肺腫瘤切除的病人。
科學家使用層流罩阻斷了外來纖維和塑料的污染。結果發現,在這些新鮮的肺組織中可以反復觀察到異質性纖維的存在。用偏振光檢查肺組織的病理切片,結果發現,這些吸入的異質性纖維正是纖維素和塑料纖維。
在“微塑料尺度”中,更有小于1微米的“納米塑料”,這也是研究人員們最為擔心的是尺寸最小的微塑料碎片。納米塑料直到2018年才有正式定義,當時研究人員規定了納米塑料的上限是1微米——這個尺寸的塑料足夠微小,可以分散在水柱中,更容易讓生物體攝入,而非像大型的微塑料那樣在水中沉浮。
納米塑料顆粒連顯微鏡都觀察不到,只能依靠先進的測試方法檢測其存在的痕跡,單是對它們進行測量就令科學家們頭疼。并且,有關納米塑料的研究工作才剛剛起步,但已經有研究人員指出,它們對人類的危害遠比微塑料更加嚴重。
因其極小的尺寸,有些納米塑料有可能進入細胞,從而破壞細胞活性。比如在血管中沉積,在器官細胞膜上附著,甚至能夠穿過血腦屏障,破壞神經系統,紊亂生殖功能。一項研究讓懷孕的小鼠吸入極微小的顆粒,之后在胎兒的幾乎每個器官中都發現了這些顆粒。
較大的微塑料更有可能對人體產生危害,比如,通過化學毒性。塑料本身是一種惰性物質,為了增加其柔韌性、硬度和耐熱性,同時也讓塑料的顏色更加豐富多彩,許多用塑料制成的工業和日用產品中都含有可以干擾荷爾蒙的化學物質——內分泌干擾物 ( EDCs),這些物質則會對人體健康造成長期影響。
保守估計下,目前使用的EDCs已超過1000種。從塑料中滲出并威脅健康的已知的內分泌干擾物包括雙酚A(BPA)、阻燃劑、鄰苯二甲酸鹽、紫外線穩定劑以及鉛和鎘等有毒金屬。含EDCs的塑料廣泛應用于建筑、地板、食品包裝、炊具、兒童玩具、休閑用品、家具、家用電器、紡織品、汽車和化妝品中。
EDCs會從微塑料中“逃離”,暴露在人群中。在塑料產品的整個生命周期中,EDCs與人體的接觸普遍存在。而對人體樣本的檢測一致表明,幾乎所有被檢測的人體內都有EDCs。它們還能結合和積累周圍環境中的有毒化學物質,如海水和沉積物,充當有毒化合物的載體。
2019年,北京大學研究人員研究由鄰苯二甲酸酯暴露所導致的中國普通人群男性不育、成人肥胖癥和糖尿病這三種疾病所造成的疾病負擔的估算結果。僅2010年一年,中國由于鄰苯二甲酸酯類化學品暴露導致的男性不育、成人肥胖和糖尿病三種疾病的發病數約為250萬起,醫療費用約達572億元。其中,鄰苯二甲酸酯對男性不育的影響最為顯著,其次分別是成人肥胖和糖尿病。
對人類健康產生重大威脅往往是溫水煮青蛙式的,容易讓人忽視,但危害嚴重、影響深遠,微塑料污染就是其中之一。微塑料對人類健康造成的傷害正給人類帶來挑戰,面對挑戰的第一步,還需重視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