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的改性是在基礎材料的基礎上,通過添加合適的改性劑,經過填充、共混、增強等方法提高塑料的各類性能。改性后的塑料不僅能夠達到鋼材的強度,還具有密度小、高韌度、耐腐蝕、高抗沖性、耐磨抗震、阻燃、抗老化等優點,因而被廣泛應用于汽車、航空航天、家用電器、軌道交通、建筑耗材等多個領域。改性塑料,包括高性能改性尼龍、高性能改性聚酯、工程化聚烯烴及色母粒和功能性母粒等。
1、政策分析
2019年12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發布《重點新材料首批次應用示范指導目錄(2019年版)》,將具備一定性能要求的高流動性尼龍、聚苯硫醚類(PPS)系列特種新材料產品、PEEK工程塑料、LCP工程塑料、熱塑性樹脂(PESEKK)等工程塑料,且應用于汽車、電子電器、航空航天等領域的工程塑料列為重點新材料。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大力推動該領域加快發展。
2018年11月,國家統計局發布《戰略性新興產業分類(2018)》(國家統計局令第23號),將“3.3.1工程塑料制造”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產品和服務包含聚碳酸酯(PC)工程塑料、改性材料及制品,共聚尼龍及改性材料和制品等。
2、市場分析
(1)市場規模不斷擴大
伴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及“以塑代鋼”、“以塑代木”的不斷推進,改性設備及技術不斷成熟,改性塑料工業體系亦不斷完善,大大促進了塑料加工業的升級與發展。產量方面,2010年我國改性塑料產量僅為770萬噸,2020年已增長至2156萬噸,占到國內塑料產量的20.4%,復合增速約10.9%。塑料整體改性化率則從2010年的13.21%增長至了2020年的20.7%,已超世界平均水平(約20%)。
圖表 1:2016-2020E年國內改性塑料產量及改性化率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
但是盡管我國改性塑料發展迅速,但產能主要集中在通用產品領域,高端產品產能較低。我國基礎樹脂的品種、質量暫時還不能滿足改性塑料行業發展的要求,某些專用樹脂品種及高性能改性劑仍大量依賴進口。
(2)家電和汽車為主要下游領域
改性塑料的下游應用領域包括家電、汽車、電子電氣、辦公設備和電動工具等,其中家電和汽車分別占37%和15%。近年來,家電與汽車領域對改性塑料的需求不斷增加且應用場景更加多樣化。
圖表 2:2016-2020E年家電和汽車領域改性塑料需求量
數據來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家電領域,更多用中低端改性塑料,其中,改性塑料用量較大的是空調、電冰箱、洗衣機、電視機等。隨著消費升級和技術進步,家電產品市場通過結構升級持續放量,將對改性塑料行業的增長起到重要作用。
圖表 3:2016-2020年家電行業主要品類產量
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
汽車領域,更多用高端改性塑料,用作其內外裝飾。隨著我國對于碳排放控制越來越嚴格,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出臺的《節能與新能源汽車技術路線圖2.0》中表明,2035年乘用車輕量化系數至少降低25%。根據數據顯示,1kg改性塑料可以替代2-3kg鋼等密度較大的材料,而整車重量每降低10%,油耗將降低6%-8%,二氧化碳排放量將減少20公斤左右。因此改性塑料是實現汽車輕量化,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目前我國汽車領域對改性塑料的需求為466萬噸,據預測,到2025年,我國汽車領域改性塑料需求量將達1180.24噸,其中新能源汽車改性塑料需求量達236.21萬噸。
圖表 4:2021-2025E年國內汽車產量及汽車改性塑料需求量情況
數據來源:萬聯證券
3、市場競爭分析
世界上主要改性塑料廠商是以杜邦、巴斯夫、帝斯曼、韓國三星等為代表的國際企業,這些企業通常是通過各種方式實現上游一體化的大型化工企業,在全球市場尤其是發達國家市場和高端產品市場占據了主要的市場份額。
目前國內從事改性塑料相關業務的企業數量超過1000家,但大部分企業規模偏小,產品普遍同質化,主要面向中低端市場。
從國內改性塑料產能來看,國內企業占75.3%,國外或合資企業占比約24.7%。國內大型改性塑料生產企業包括金發科技、普利特、中國鑫達、銀禧科技、國恩股份、道恩股份、南京聚隆等,其中金發科技是國內改性塑料產量最大的企業,2020年實現產量128.9萬噸,約占國內市場份額的7.7%。
圖表 5:2020年我國主要改性塑料廠商產量情況
數據來源:華經產業研究院
4、市場風險分析
(1)技術風險
由于改性塑料行業是需求驅動型,需要根據下游產業的需求迅速研發出相應產品,對企業持續研發新產品、對專業技術的吸收、優化、創新和應用能力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在中高端改性塑料的配方設計中,原材料和改性助劑配比的輕微變化都會引起產品性能指標較大的波動。一些企業的高性能改性塑料配方有專利保護或者處于保密狀態,如果企業缺乏技術積累和持續研發能力,很難具備相應的技術能力來適應市場需求,從而被淘汰出局。
(2)產品認證風險
改性塑料行業有其特定的產品認證體系和對應的證書,比如IATF/TS16949、歐盟的RoHS2.0、美國的UL認證、加拿大的CUL認證、日本電氣安全和環境技術實驗室的認證等。下游客戶通常也會對供應商進行復雜嚴格的認定或審核,將合格的供應商列入供應商名單或范圍后,就不會輕易更換供應商。若企業生產產品的質量無法滿足標準要求,將存在無法進入市場或者無法得到客戶認可的問題,進而丟失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