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幾何時,干膠價格過低,極大打擊了膠農信心,造成當地農民對膠林的“棄管棄割”。
對于膠農而言,棄膠現象主要是橡膠生產效益降低導致的。不過,現階段,國家對天然橡膠產業有一系列的支持政策,能夠減少種植成本和風險、提高生產效益和生產積極性,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棄膠情況的發生。具體政策主要包括:國家天然橡膠生產能力(基地)建設項目、林業補助、良種良法補助、橡膠樹綜合災害保險保費補貼、價格(收入)保險、農機購置補貼、“保險+期貨”政策等。
記者注意到,“保險+期貨”政策,是中央對期貨市場近年來創新推出的金融幫扶模式的支持,“保險+期貨”核心是利用期貨衍生工具,轉移和分散農產品價格風險。通過將價格風險轉移至期貨市場,當橡膠價格下跌時農戶可獲得賠付,這讓種植戶不再心慌。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優化“保險+期貨”,這是自2016年以來“保險+期貨”連續第八年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在多年實踐中,天然橡膠“保險+期貨”模式不斷完善,取得了良好效果。這一模式集合了當地政府、期貨交易所、保險公司、期貨公司的力量,運用市場化的手段,實現了膠農的增收。
據悉,2017年,上期所啟動了天然橡膠“保險+期貨”項目。2017年至2022年,上期所累計投入專項資金近5.8億元,覆蓋范圍約占全國橡膠種植縣市的一半,保障橡膠現貨近68萬噸,為64萬戶次膠農賠付4.4億元。其中,在云南省累計投入資金近3億元,保障橡膠現貨34.8萬噸,實現賠付約2.3億元。
中信建投期貨副總經理龔雪蓮告訴期貨日報記者,2018年至今,中信建投期貨已連續六年在勐臘縣開展橡膠“保險+期貨”項目,6年累計賠付超過1100萬元,平均賠付率達到108.67%,為勐臘縣膠農提供了約1.87億元的風險保障。
談及中信建投期貨服務的區域,龔雪蓮說:“哈尼族村民周尖18歲就跟著家人開始割膠了,家里承包了40畝橡膠,往年經常為膠水價格發愁。自從參保期貨價格保險,終于有了保障。談到今年投保的效果,他們很滿意。”
銀河期貨“保險+期貨”負責人王振告訴記者,“保險+期貨”對農戶帶來的直接收益是價格下跌時的保險賠款。“保險+期貨”項目中,一般農戶與保險公司約定,橡膠價格跌到多少以下的時候保險公司要承擔后續價格下跌的損失,若下跌真的發生了農戶就能獲得賠款,若價格上漲或不變,農戶也不會受到損失。同時,為進一步實現膠農利益的最大化,發揮出更好的扶貧效果,上期所支持期貨公司在充分研究市場的基礎上發揮專業所長,為貧困膠農爭取更大的風險保障。例如,允許期貨子公司可以分時段、擇機入市,這既可以抓住價位回調走高的有利入市時機,又可以減小期貨子公司判斷失誤帶來的損失。又如,同意期貨子公司在取得市場盈利之后提前結束交易,這樣有利于保住已經取得的成果,避免“坐過山車”。再如,支持期貨子公司在符合保險規范的前提下設計看漲、看跌雙向期權,這樣在市場走勢難以判斷時能為膠農提高獲取保障的概率,膠農把這稱為“跌也賠、漲也賠”。
國泰君安期貨橡膠分析師高琳琳認為,“保險+期貨”保證了當橡膠價格低迷時,橡膠種植戶的生產經營不會受到太大影響,提高橡膠種植戶的抗風險的能力,防止由于市場價格的波動導致收入下降。“保險+期貨”的實施,讓橡膠種植戶看到政府扶持橡膠產業、解決“膠賤傷農”問題的態度和決心,認識到“割膠即增收”的現實。“保險+期貨”項目有效保障橡膠種植戶收入,提高生產積極性,促進橡膠產業發展。從實踐上看,“保險+期貨”模式已成為金融機構服務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切入點,成為金融助推脫貧攻堅、服務鄉村振興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