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一家媒體近日在一篇文章中指出,2022年中國經濟增長將加速并超過預期,這主要是得益于中國在制造業領域的技術轉型。文章同時預計中國將在未來引領第四次工業革命。
的確,隨著“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不斷轉型升級,我國制造業在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等高科技的支持下不斷取得新的成績和突破。
以汽車領域來說,隨著外觀、質量和智能網聯配置等的大幅度提升,我國汽車品牌的國際競爭力不斷提高,正加速駛往海外市場。今年1-10月,我國汽車企業出口159.4萬輛,同比增長1.2倍。而今年10月,我國汽車企業出口量為23.1萬輛,環比增長33.8%,同比增長1.1倍,又一次刷新歷史紀錄。
可以看到隨著科技力量的不斷壯大,我國汽車制造業正在迎來又一個騰飛的黃金期,而中國的汽車品牌也更加受到外國的歡迎。實際上,隨著我國汽車行業的不斷向上發展,作為汽車重要配件之一的輪胎,中國企業其實也早已邁入全球前列。
根據世界輪胎行業公布的2021最新企業排名數據,我國輪胎企業排名前20位的就有3家,分別是排名第9的中策橡膠,排名第12位的玲瓏輪胎和排在第17位的賽輪集團。而中策橡膠更是憑借去年高達300多億的銷售額躋身全球前10名。要知道這已經是中策橡膠連續第8年位列全球前10強,也是它第12年蟬聯國內輪胎行業銷售冠軍的寶座。那么中策橡膠為什么這么牛?
中策橡膠集團有限公司的前身是1958年建立的杭州海潮橡膠廠。經過幾十年的發展,中策橡膠已成為我國高新技術企業、中國制造業500強。然而大家不知道季述國的是,促使中策橡膠迅速走出國門籌上,走分經綠向世界的,竟是一次“因禍得福”的事件。
事情要追溯到2007年。因為美國一場慘烈的車禍,美國協會出于保護主義,竟將車禍的責任推在剛剛崛起的中策橡膠身上。調查結論一出,中策橡膠的國際聲譽一下子跌入冰點。
但在這一關乎企業生死存亡的關頭,中策橡膠董事長沈金榮沒有放棄,他親自遠赴美國,啟動重新調查后不僅證明中策輪胎沒有問題,甚至還高出了國際標準。
后來正是因為這次的事件,中策輪胎的質量反倒得到很好的證實,并幫助中策橡膠迅速打開國際市場的大門。數據顯示,2000年初到現在,中策橡膠銷售額常年保持百分之20的高增長率。2020年中策旗下的輪胎銷量已經達到了6970萬條,相比全球龍頭米其林的1.7億條,已經接近其一半的銷量。
但中策橡膠并沒有就此停下前進的腳步。據最新消息,中策橡膠創造性的結合大數據、AI和自動化技術,讓產線實現“自動駕駛”,從而將胎面壓出產線的重量誤差控制在1%內,不僅解決了胎面良品率低,能耗人力浪費大的問題,也使中策橡膠通過新技術的應用走向更為開闊的市場。
展望未來,中策橡膠憑借自己的產品質量,無疑將得到更多用戶的肯定,也將迎來更大的市場。但是中策橡膠真的成功了嗎?
如果從收入和銷量來分析,恐怕這個問題很難有一個肯定的回答。為什么?我們先來看米其林的輪胎銷售額。2020年,米其林的輪胎銷售額達到了225億美元,除以其1.7億條輪胎的銷量,可以看到米其林的每條輪胎賣到了134.9美元。
而中策呢?如果以38.92億美元的銷售收入除以6970萬條銷量,可以看到中策輪胎的單價只有55.9美元,幾乎跟米其林相差了三倍。
但價格上的差異其實并不意味著米其林輪胎的質量更好。因為目前米其林售往中國的輪胎很多都是由中國本土品牌回力輪胎代工的,這充分說明米其林已充分認可國內輪胎的生產質量和品質管控能力。而回力輪胎代工的米其林成本,也只是跟中策輪胎相當。
因此從銷量和收入來看,中策輪胎目前還不能算是徹底的成功。實際上隨著“中國制造”的不斷發展,我國的輪胎制造業不僅在生產數量上,甚至在技術和質量上都不比國外的差。而只有我們更多的支持我國制造業和本土品牌,才會有更多“中國制造”站上國際舞臺,去創造更多奇跡和冠軍,你說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