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30年,輪胎產業快速發展——豹變般的增長速度,讓中國輪胎在短短三十年成為了全球輪胎市場的主力軍。但是,在中國中國輪胎品牌中,僅有小部分走進了高端市場,大部分輪胎品牌仍在低端市場打轉,這就導致了一個后果,賣多少輪胎都不賺錢。
不賺錢的輪胎
但我們提及海外輪胎品牌,我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貴;而提到絕大多數國產輪胎品牌,跳進腦海的第一個詞是性價比。沒錯,高溢價通常是外資輪胎品牌給我們的第一印象。而不少中國輪胎品牌在發展初期,用相對較便宜的價格快速鋪開了全球輪胎市場。上世紀90年代到本世紀前十年,提到中國輪胎就兩個字——便宜。
而這兩個字直接揭示了當年大部分品牌的命運——發展的不可持續,也注定了當年這種靠價格取勝的商業模式在2010年之后遭遇“滑鐵盧式”慘敗。然而什么是健康的發展模式,中國輪胎品牌的未來又在哪里?
低價是賠本賺吆喝
品牌發展初期采取高性價比路線爭取市場這一點無可爭議,即使是如今全球排名前十的輪胎企業在發展初期也多走的是“低價”路線。用低三分之一,甚至有時低一半的價格賣給消費者看似同等質量的產品,畢竟只有經歷了長期使用之后,里程的累積才能讓消費者判斷該款產品是否如同其“吹捧”得那么優秀。
不過在使用初期,并不具備太多輪胎知識的消費者通常感受不到產品與產品間的些微差異。(這也是為什么卡車司機對于輪胎品牌和花紋挑選更為嚴苛,長時間長里程的使用讓卡車司機更能輕易判斷出輪胎間的差異)。
雖然低價產品更能在發展初期給市場帶來一波短時沖擊,但是隨著質量引發的市場口碑的下滑,即使是再愛“便宜”輪胎的消費者,也會因為考慮磨損、節油以及后續維修更換頻率后將低價輪胎淘汰出自己的選購清單。畢竟一年換兩條低價輪胎的錢幾乎等同于,甚至高于一條價格稍微高一些但是維修更換頻率極低的輪胎。
尤其是在本世紀初的十年,不少低價輪胎品牌不過是賠本賺吆喝,產品只賣了一茬就再也沒有復購。
高性價比是把“雙刃劍”
誠然,還有一些輪胎廠,因為其是做貼牌生意起家,輪胎質量確實能夠保證與業內大牌齊平,久經沙場后重復購買率很高。不過這一類品牌遇到的問題往往是不敢提價,從誕生之日起就“降價”——一半的價格買實實在在的大牌質量,但是隨著制造成本和營銷成本越來越高,他們正在面臨入不敷出的境地,在發展的瓶頸期他們開始糾結新的問題:未來該不該提價?
為了盈利自然是該提價。但是如何提價?
事實上,大牌品質雜牌質量不是一家中國輪胎品牌的問題,而是通病。提到中國品牌輪胎,只會有“高性價比”這一個詞匯,而正是這一特點在一波又一波的輪胎漲價中,成為了壓垮輪胎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們打開國內外輪胎企業同一時期的財報可以發現,當高成本壓力來襲時,海外輪胎品牌的提價態度更為激進,5%以上的價格調整帶來的往往是經銷商的哄搶。而在背后支持經銷商哄搶的往往是他們對于品牌價值的信賴——即使漲價10%,消費者依舊可以為大品牌背后所蘊含的科技含量和質量買單。
大品牌漲價僅僅是價格變化,但是小品牌或者是雜牌漲價,就是對其“性價比”價值的抹殺,低價輪胎的消費群體其注重的只有價格,對于他們來說,品牌的價值只有價格——一旦脫離價格優勢,品牌價值一文不值。
漲10元錢可以接受,漲50元錢開始猶豫,當漲了100元錢,已經脫離“高性價比”的輪胎此時已無人買單。尤其是在低價市場當中,每年與幾百個品牌廝殺,只要你敢漲價,在低價市場就等于自行宣布出局。
但是不漲價的結果呢?在品牌利潤被壓榨一空后,企業運營和產品成本變得不堪一擊。“高性價比”在增大市場占有率的代價是越來越低的產品盈利,每一條輪胎的銷售都意味著更高的成本和更微薄的利潤。這就是目前大多數中小型輪胎企業正在面臨的經營困局。
漲價是為了輪胎企業盈利
輪胎作為汽車最重要的零部件,但是其與其他消費品相比,其對于營銷方式的依賴較低,但是對于原材料和研發的依賴卻相當高,在其價格構成中,原材料的比重極高,這就導致了輪胎毛利率就極低(相對于美妝、服裝這種快消品80%左右的毛利率)。而高性價比的輪胎利潤就更低。同樣的規格,1000元和2000元的輪胎在同樣的利潤率下,利潤差異后者幾乎是前者的一倍。
就像是消費品市場常說的一樣:比價格是鋪開市場的良藥,也是消耗品牌形象的毒藥,低價的戰場永遠在打仗,走上這條“不歸路”最終只能讓品牌走進無盈利的死胡同,所以適當從性價比的思路中走出來,走進中國高端市場,也許不掉發展的沒有20年前快,但是企業只要有足夠的利潤支撐,只要依靠高質量和高品牌價值建立起客戶粘度,最終能夠贏來的是在未來成為全球頭部輪胎企業和標志性輪胎品牌的能力和企業實力。
目前已有中國輪胎企業逐步建造起了自己的品牌王國,在更高端的市場與全球大牌角逐廝殺。盈利是企業發展的前提,品牌升級的路很長,也很艱難,但是隨著車主一次又一次的消費升級,想要擴大市場份額急需中國輪胎“漲價”和“升級”!